前言
在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产地是各大高校,而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各类型人才的综合竞争,也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比拼,因此归根结底还是之间人才输出能力的竞争,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始终都需要通过人才来实现,所以现在各国家的竞争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国与国之间高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的竞争,而主战场则在高校之间进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各种排行榜才会在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的就是宣传国与国之间的高校竞争能力。
五花八门的高校排名
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各种排名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而对这些排名,不过国内的排名还好,基本上都和人才培养或多或少相关;而国外的排名比较让人不解,人才培养指标要么占比极低、要么压根就不考虑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甚至还有所谓师生比来平定高校,间接地说你这所高校平均教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越多,学校实力越差,难以明白这是什么操作;而主要比拼的是教师的论文水平,或者说是论文灌水能力。
不知道是这些排名机构压根不懂高校,还是只是为了误导别人放弃人才培养,专门去刷论文?我想,后者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不过,国家显然不会对此不管不问,就在今年,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频频出手,在职称评定、高校学科评估等方面去除了唯论文论。首次将人才培养、毕业生对高校的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加入了学科考核,以人才培养为导向,让教育回归教育。
国家对高校的排名
其实,尽管国家不赞成也不支持、当然也不禁止高校排名,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看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或者说是另一个维度来看高校的排名,那就是每年国家对高校的财*拨款、三大奖落户情况、学科评估以及前沿学科落户情况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毕竟国家能够从这些方面去支持相应的高校,就已经很能说明情况了。
真正好的学校国家是能够自己识别出来的,看看每年国家给每所大学所拨付的经费、国家三大奖主要倾向于哪些高校就略见一斑。下面,我们就从这些官方存在的数据来看高校在国家心中的真实地位。
首先,是国家三大奖方面,获得该项奖励的都是国家的重量级项目,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在-年国家三大奖数量排在前十的分别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
前十的高校中,有一所高校比较特别,那就是国防科技大学,作为我国高校中的*中清华,也是我国唯一一所既是*事院校也是高校的高校,其在国家重大项目承载方面有着非凡的实力,国家对此也有了足够的重视。
近些年来这些高校也都表现不俗,前十也基本上是这10所高校,下图展现了-这四年各高校在国家三大奖方面的获奖情况。
-这四年各高校在国家三大奖方面的获奖情况
其次,我们来通过第四次学科评估来看看所谓的学科精度和上榜率(目前我国对高校的整体评估来说,只有学科评估最为全面)以下是第四次学科评估B+以上学科的占有率(我国前20%学科),我们以其作为精度参考。
第四次学科评估A类学科在10个以上的高
下面我们以C-为分分界点,每高一级分数是前一级的两倍,如果在C-以下的学科则扣减5分,下图是列出的10个及以上A类学科按照此方法得到的排名。
在精度方面,排在前十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同济大学;在综合得分方面:从上述排名可以看到,北大以微弱的优势超越清华大学,摘得第一,而其能够取得该优势的原因是其A学科比清大多了3个,其他地方两校基本持平。其他排在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
浙江大学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今年国家给出的在目前公布的这两大项目中,未来技术学院入选的高校总共有12所,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
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仅有8所,分为两批,第一批四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第二批四所: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而这两大项的入选高校中,除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都是高校所包揽,并且只有17所高校获得其中的一项或以上的项目;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无疑是这些高校中的最大赢家,都收获了两大项目。其中清北的两校含金量自是不必说,都是首批;而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技术学院属于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是第二批。
对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