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咸宁通城三个坚持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复制链接]

1#

摘要:近年来,咸宁市通城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干事创业之基、经济发展之要,推动各类人才“智汇”基层,向发展一线汇聚,为通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党员生活网消息:近年来,咸宁市通城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干事创业之基、经济发展之要,推动各类人才“智汇”基层,向发展一线汇聚,为通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聚才为要,打造智汇基层“强磁场”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全面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坚持党管人才。推行“1+1+1”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联络员专职做”运转机制,年均投入经费万,且逐年递增,兑现落实“南鄂英才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青创贷”等人才政策,累计向各类人才发放生活补贴、扶持资金.75万元,发放创业贷款笔、贴息放贷1.8亿元。

拓宽引进渠道。借力市级“引才专列”赴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引才,开展教师医生专业人才专场招聘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年至今共引进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7人、“双一流”本科生34人,为县一中引进紧缺急需专业教师23人。

完善引进机制。实施“隽才归巢”计划,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回乡献智、创新创业。建立人才引进专项“编制周转池”,实施“三赢兴工程”等自主留才工程,努力扭转人才引进难、流失多的局面。

坚持用才为本,搭建基层用才“主阵地”

坚持一线育才用才,搭建人才发挥才智舞台。

建好培训实践平台。引导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博士创新创业基地等41个。成立全市首家乡村振兴学校,开展乡村工匠、农村创新创业培训24场,建成30多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试点实施“乡村人才学校”示范项目,实行一校多点,在北港镇和四庄乡建设分校,开设“乡村人才学校”课堂,加快形成“土专家”“田秀才”人才梯队。

建好“飞地用才”平台。建设“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高研院”公司企业化运营,引进中科院团队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平台进行专业运作,为企业柔性引进顶级专家教授35人,输送专利技术项,提出技术解决方案22个。

建好“人才专项”平台。争取承接省市“城市智力资源服务基层”项目,实施“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省市人才专项计划,承接省市选派专家人才14人,县内选派科技特派员90名,共推广各类新技术42项,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个,开展技术培训人次。推进行政村“一村多”学员全覆盖,人的“一村多”学员队伍有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1人成为村级产业发展带头人。同时,首批毕业的20名“村医”全部在村上岗。

坚持爱才为纲,构筑基层留才“生态圈”

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并重,用心用情为人才发展创造条件。

提升城市吸引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62.8亿元,建成银山文化艺术中心、铁柱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中华古瑶第一村等17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不断优化城乡自然环境,增强城市魅力,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

提升城市亲和力。高标准建设人才服务阵地,耗资1.1亿建成全市首个“人才家园”,为全县人才提供1.5万㎡人才公寓、㎡公共服务空间、个创业工位,让人才实现住宿、创业“拎包入驻”,办证、贷款“一键直达”,健身、休闲“楼下即享”,现累计服务4人次。

提升人才向心力。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县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37人。强化人才职称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保障,开通人才“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亮绿灯”次。持续举办青年人才联谊会、座谈会、读书会等30余次。(通讯员杜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