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将有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期,加之自动化不断发展,导致就业环境发生剧变、就业需求降低。
对于应届生,他们不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相反,他们需要面对毕业季就业市场“寒冷”的夏天。社会经济环境背后蕴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大学生在就业时越来越趋于保守。相比四五年前,更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第一次就业时选择了公务员、教师等看起来收入稳定、声望体面的“铁饭碗”工作。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方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科研助理翁馨合作的《“上岸”偏好:一流高校毕业生走向体制内的就业选择》一文梳理了“上岸”大学毕业生在初入就业市场时的心路历程。总结下来,他们的就业选择历经了“迷茫、顺势、取舍与追寻”四个交叉的复杂过程。方洁与翁馨还分析了一流高校毕业生选择走向体制内的影响因素,为青年就业结构建言献策。
澎湃研究所现摘编了上述研究论文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就业中,迷茫是最常见的
大学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高考等考试模式进入高等学府的。无独有偶,近年来以提高学历为目的的研究生考试(“考研”)备受青睐,学生们对以“参加考试”为形式的人才筛选方法更熟练,也更为擅长。
当代青年群体在就业选择时,喜欢用“上岸”一词指代进入体制内的工作选择。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进入体制内工作既包括考编、考公,也包括进入国企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一流(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高校毕业生在后疫情时代选择走向体制内呢?
方洁与翁馨发现大部分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充满了迷茫、趋同与权衡的纠结与拉扯感,少部分的幸运者较早地明确了职业方向。总结下来,他们的就业选择历经了“迷茫、顺势、取舍与追寻”四个交叉的复杂过程。
论文提到,部分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充满了迷茫、缺乏对职业的整体规划。“迷茫”是就业过程中最高频率出现的状态。对于当代的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他们在入学之际,甚至临近毕业之时缺乏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择业的仓促与被动。
当向受访者询问“刚入学时,您想从事什么工作”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没有想过要干什么”“没有具体的工作规划”。有顶尖名校的毕业生甚至这样剖析自己:“(选择体制内就业)我觉得是一种保守和惰性,就是在思维上具有懒惰性,对人生的整体构想认知不高。”很多象牙塔里的高校学生不曾触及“外面的世界”,而通过考试进行的选拔是他们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条优势渠道。
方洁与翁馨认为,大学生求职时的迷茫不仅源于无助,也可能是由于缺乏目标后的四处碰壁所致。某位受访者提及,在刚进大学时并不曾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排斥教师这样“拿这么点钱又那么累”的职业。经历了两轮考研失败后,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