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环江西经济圈”再遇瓶颈。
九江市人社局日前在给*协委员的答复函中坦诚,因经济环境、*策宣传、信息调度等问题,本地13所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能真正留下就业的很少,留浔率普遍偏低。
作为江西的“南门”“北港”,赣州与九江的区域位置显著,是江西向外突围的“左膀右臂”,此前两地围绕“江西第二城”之争,也一度有来有往。不过,近年来,九江声量渐低,人才用脚投票,流动愈加频繁。
按官方公布的“1%留浔率”测算,0年、01年留在九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分别有人、人,共计约1.08万人。对比近两年九江流出的4.6万人,若能留下50%的毕业生,则能顺利“转正”。
九江,退无可退。如当地人社局所说,“本地高校未能起到为九江输送人才的作用,这不仅会造成人才流出,也会造成产业不旺,消费能力不足,使整个城市发展萎缩,影响巨大。”
作为省内GDP第三城,九江的人才困境多少暴露了一个共性问题——在愈发强调创新能力的今天,高校办学水平和产业发展层次对地方招才引智的影响愈发显著。而江西科教资源有限,虽有所高校(全国排名第1位),但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匮乏,已然成为制约其产业升级的最大掣肘。
事实上,早在01年初,江西提出全面放开全省城镇落户条件,旨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江西、进城镇。接下来,要人口更要人才的江西,能否拿出更实在的“大招”,彻底摆脱周边省市的“虹吸”,压力有增无减。
01九江留不住高校毕业生,“经济环境缺乏吸引力”被认为是第一大原因。
当地人社局表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九江产业形态相对落后,限制了一些高科技含量、新兴产业或新概念产业的发展,很难吸引到高校毕业生留浔就业,求职者在同等待遇条件下,还是更倾向去往大城市或发达城市发展。
而即使工资勉强达到毕业生的期望值,因社交、生活、娱乐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工业园区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没有完全跟上,也很难将其留下来。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九江究竟是何水平?
放在全省来看,0年,九江GDP首次突破4千亿大关,排名第三,落后于南昌(.5)和赣州(.63亿元);规上工业营收达到.1亿元,全省第二,仅次于南昌(.66亿元);实现工业利润亿元、工业税收60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不过,九江0年人均GDP仅为元,排名全省第四,高于江西平均水平(元),但与南昌、新余和鹰潭仍有不小差距,三城人均GDP已超过10万元。
而在居民的“钱袋子”厚度上,九江的排名已明显下滑,若进一步对比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的确难言有吸引力——01年九江为元,赣州为元,而南昌达到元,更不用说与外省的武汉(元)、长沙(元)竞争。
图片来源:江西统计年鉴0
放到省外看,九江作为首批5个沿江开放城市之一,抛开武汉、重庆两个“万亿城市”不谈,0年,芜湖和岳阳的GDP分别为.13亿元、.67亿元,人均GDP分别达到元、元,均将九江抛在身后。
对九江来说,高校毕业生留浔率偏低或许只是揭开了其“留人困境”的一道口子。
继00年常住人口较年减少1.85万人后,过去两年,九江常住人口还在持续“流出中”,分别减少3.96万人、0.3万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强省会”战略加持的南昌和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赣州,人口都在“流入”。
而若能将半数高校毕业生留下,九江则能改写人口状态,如当地人社局所言,对产业、对消费都有好处。
0在江西的所普通高校中,南昌集聚了半数高校、半数在校生,九江并不具备“起手”优势。但两年近9万毕业生,只留下约1万人,现实是残酷的。
根据官方解释,除经济环境外,就业信息掌握不够精准、*策宣传执行不够积极等,均是影响毕业生落脚选择的重要因素。
“对我市出台的人才新*0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还有待加强,如优秀人才生活补助、一次性求职补贴、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等*策,主要是因为部分县(市、区)在*策落实上存在‘等’的被动性思想(等人来申报、等年底突击、等上级催促),*策落实进度相对滞后。”
有意思的是,当地统计部门“公示公告”栏最新一条消息,正是去年7月发布的《关于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举措(试行)》(即“人才新*0条”)。
按照该*策,一名博士或一名硕士到九江工作,三年可分别得到10.8万元、5.4万元的生活补贴,“双一流”本科生与硕士生享受同等补贴。
对于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刚刚站上亿元台阶的地级市来说,这样的投入可谓“大手笔”,但在当前各大城市竞相“抢人”的大环境下,想要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根据*策目标,五年时间要引进高端人才人,实用型人才达到50万人,主城区人口突破万人——也就是人口和人才都要,为此,必须“以非常之举打造天下英才重要首选地”,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
图片来源: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