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结构影响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总的来说,经济结构是影响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西部地区应通过改造科技产业,增强科技产业耦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策建议
(一)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西部地区布局,推进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发挥技术引领型产业的带动及支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二是,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能、知识结合型的转变,构建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发展。
三是,要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
(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除四川、陕西以外省份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且研发投入不足。二〇二〇年仅四川、重庆、陕西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云南、甘肃、宁夏超过1%,亟需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一是,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比例,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科技创新,初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格局;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增加对中小型创新企业的信用贷款,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西部地区要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培养“高精尖”人才,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此外,各省份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投入要素,注重要素投入比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效率。
(三)打造科技创新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西部地区要实现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要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耦合协调发展的氛围。
一是,要建立适宜的科技创新体系,将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衔接机制,打造西部地区政产学研用互融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要营造适宜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的普及力度,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重视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家及大国工匠的带头作用,维护大国工匠社会地位、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社会文化调动创新者的内生动力,提升全社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要营造更高水平开放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立足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更高水平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拓展开放的深度与广度,以开放促发展,培育区域创新动力与竞争优势。
(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助力耦合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各省份科技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创新成果转化不完全、不充分,创新平台对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支撑力不足,应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通区域消费、投资市场,挖掘消费潜能,保障创新成果充分转化,助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一是,要搭建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平台,促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在特定区域集聚,集成、整合、协调各类创新要素,打造优势特色创新产品集合,并通过溢出效应,形成现代产业集群的内循环发展模式,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是,要搭建政府主导、企业与研发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有效链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为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环境。
三是,要搭建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通过成立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奖励创新企业,拉动及引导社会投资需求,推动西部地区科技投资有序健康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加强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周边线上发展
西部地区各省份科技创新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四川、重庆、陕西等地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排在前位,应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省份发展。
一是,要充分发挥四川、重庆、陕西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以中心省份带动周边省份发展、以周边省份带动边缘省份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对周边省份进行人才输送与技术援助,提升地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且,通过提供市场与在周边省份扩建企业分部,促进周边省份产业发展。
二是,要利用中心省份辐射影响作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创新要素聚集,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模式。三是,要通过“线上经济”消除过剩产能、提升地区财政实力,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与其他省份达成线上合作关系,在技术、贸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以线带面,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六)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各个省份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基础与制约因素也不同,因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因地制宜进行发展。
一是四川、重庆、陕西等耦合协调发展较好的区域,要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与落后地区的协作联系,加大专项扶持力度,加强信息、人才共建共享,发挥区域溢出效应。
四川、陕西两省均为区域经济水平滞后于科技创新水平,应做优科技创新系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加快产业重组、化解过剩产能,促进实体经济振兴,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重庆为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水平,要以西部科学城建设为重要依托,充分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着力补齐创新短板,同时,要突出提升经济效益、优化发展环境,鼓励民间投资科技创新、落实双创政策,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动性。
二是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耦合协调发展中等的区域,均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阶段,且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水平,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弥补科技创新短板。
要以创新为核心,在科技体制、产权保护、人才流动与培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要发挥区域创新政策的扶持作用,增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供给,打通创新链条,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进程,突破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相对薄弱的现状。并且,要主动与较发达地区建立密切联系,积极寻求合作,实现融合发展。
三是青海、西藏等耦合协调发展较差的区域,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且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水平,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能有效支撑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着力提升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依托,带动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