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社会分工。面向未来,面对更多的数据,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数据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是一个重要命题。”
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伏羲智库主任李晓东提出,提高数据治理水平不仅能够解决数据安全问题,还能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此外,李晓东还认为,确定数据权属是盘活数字经济的有效抓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在数字经济建设和数字碳中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数据中心耗能持续走高
解决“空转”“内耗”需要市场化手段调节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和国家战略资源,但按照现有行业能耗指标测算方法,数据中心产业一直被界定为高能耗产业,并受到能耗指标审批等方面严格限制,甚至有人称其为“不冒烟的钢厂”。
李晓东告诉记者,目前数据中心占全国耗电量的比重在2%左右,这一比重还在持续走高。
“发展数字经济必然产生大量数据,中国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数量和使用量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离,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的过程中。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数据中心的能耗依然居高不下,这是数据中心总量和数字经济增速决定的,即便如此,能耗问题依然需要逐步克服。”
在李晓东看来,利用包括风能、水能在内的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技术赋能传统行业,从而降低社会整体碳排放水平。
“数据在采集、传输、计算、存储,包括应用等环节中的话都需要消耗能源,这个过程中其实还存在很多的能源浪费。因此,如何有效调配全国包括全球的存储和计算资源,高效支撑数据应用,需要数据链上的各方通力合作。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应该去合作,利用技术手段减少数据的‘空转’和‘内耗’,综合考虑如何降低能耗。”
李晓东认为,未来将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手段调节数据采集到利用的全过程。“在整个数据的生命周期里面会存在不同的产业的角色,他们如何去合作,如何形成一种市场机制,我觉得这样的角色和分配体系是正在形成中的。”
社会化分工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负担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
数据要素的充分使用正在改变工业制造及农业生产的模式,减少了大量碳排放。但在此过程中,不少企业担心投入成本过高,产生观望心理,使得部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李晓东认为,社会上知识的供给量和人才的供给量是有限的,这决定了不能指望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变成一个数字化转型专家,需要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碳中和的目标往往通过社会分工来实现。让那些专业的机构来为有需要的企业服务,能够大大降低企业数字化运营成本,从而催生更多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
李晓东提到,很多传统的企业,包括商贸企业,包括工业制造企业,在面临生存问题时,往往是环境倒逼企业尝试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这个过程同时也带来了碳排放水平的降低。
谈到数字碳中和与成都的关系,李晓东期待看到成都拿出更多人才培养方案。
“成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安家落户,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为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带来挑战。能否利用人才资源,找到人才培养路径,让人才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是一个重要挑战。中国有丰富的计算机人才,但提到数字碳中和,需要的往往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数字、懂经济,还要了解人文和社科,现阶段这样的人才并不多。”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王培哲摄影记者王欢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