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学语文第11版重点课文思考与练
TUhjnbcbe - 2025/1/3 17:40:00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http://www.zgbdf.net/m/

《老子》二章(《老子》)

[思考与练习]

一、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矛盾对立,又互相依存转化。你认为这一思想的哲理性与深刻性何在?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有什么启迪意义?

《老子》从人们常见的现象中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的事物既相互矛盾对立,又互相依存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深刻性。

启迪: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片面看问题,不能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都是错误的。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文章认为,唯“有道者”能以“有余以奉天下”。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理念?

自然本身有“有余”“不足”的情况,是不公平的。但在老子看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这又是公平的。人类社会也有“有余”“不足”的不公平的情况,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却是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这在不公平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大的不公平。老子提出“有道者”能以“有余以奉天下”,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应是人人平等,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的公平、和谐社会。

三、《老子》在先秦散文中以富于哲理性与思辨性著称,请你结合本篇对此略作论析。

《老子》在先秦散文中以富于哲理性与思辨性著称,这两篇文章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第一篇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还提出了“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即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篇,老子比较了“天之道”“人之道”,从而提出“有道者”能以“有余以奉天下”,表达了追求公平、和谐社会的理想。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思考与练习]

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为我国古代哲人的历史名言,其中蕴含着何种政治智慧?你认为这一告诫,对历代为政者有怎样的历史警示意义?

本文中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为我国古代哲人的历史名言,其中闪烁着民本思想的光华,且比喻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这一告诫,对历代为政者的警示意义在于: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以民为本,广开言路,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并不太难,而真正付诸实践却并非易事。召公的意见值得今人重视,厉王的教训也值得汲取。当权者重视群众的意见,推行善政、废除恶政,才能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二、为了谏厉王弭谤,召公给为政者展现了一幅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请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这种景象的?

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如此,召公给为政者展现了一幅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

三、本文虽重于记言,但记事亦颇具匠心。文章首尾两节,仅寥寥几笔,便写出了王虐、民怨、政亡之状,十分传神,你认为作者用笔的高明之处体现在何处?

文章开篇,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将矛盾推向高潮,把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

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愤怒、反抗、暴动,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个字,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谏逐客书(秦·李斯)

[思考与练习]

一、这篇文章意在论逐客之过,作者不直斥秦王逐客之非,而用很大篇幅详叙秦国历代君主的纳客之功,这是出于何种考虑?

这是为了使秦王能够接受自己的谏议。

臣子向君主进谏,一定要抓住甚到迎合君王的心理,否则必遭惨败。作为已经决定的逐客一事,如直斥秦王之非,是不可能改变局面的。作者用很大篇幅详叙秦国历代君主的纳客之功,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说动秦王,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抓住了统一六国这一关键问题,这样进谏,就容易为秦王接受。

二、文章的中心议题是客卿问题,但作者始终不谈客卿的利益,而处处从秦国的危亡着眼,为秦王的统一大业着想,你认为作者在策略上有何高明之处?

文章的中心议题是客卿问题,但作者始终不谈客卿的利益,而处处从秦国的危亡着眼,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十分富有说服力,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三、清李兆洛在《骈体文钞》中尊本文为“骈体之祖”,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文本略作阐析。

清李兆洛在《骈体文钞》中尊本文为“骈体之祖”,我认同这一说法。

《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写法上大肆铺陈,多用排比、对偶,辞藻华丽,文势充畅,音节谐美。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极有感染力。

《谏逐客书》这些特点对后世骈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骈体之祖”。

四、本篇议题,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海纳百川的科学人才观,有何历史的启示意义?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反复论述: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使秦王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最终一统天下。所以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科学人才观,重视人才,广纳贤才,“留客、用客、重客”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果“逐客”,就是“资敌国”,对我们的事业是十分有害的。(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回答)

过秦论(上)(西汉·贾谊)

[思考与练习]

一、《谏逐客书》一发端,便提出文章主题;《过秦论》一直到文章最后,才揭示主题。试比较两者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这与文类的不同有何内在关系?

《谏逐客书》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使文章中心突出,非常鲜明有力,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过秦论》结尾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点明写作意图,画龙点睛,把文章推向高潮,又将思考的余地留给了读者。

与文类的不同有何内在关系:《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属于公文类。在写法上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过秦论》是政论文,目的在于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所以文章先详述秦国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秦亡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二、金圣叹认为《过秦论》“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请分析本文在反衬手法运用上有何独到之处。

正如金圣叹所说,《过秦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文章前半有说六国时,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表现六国强大,但愈写六国强大就愈衬托秦国更强大,这是一种较强者与极强者之间的对比,是烘云托月的写法。文章后半有说秦时,突出讲明陈涉的力量如何之微小,强大的秦国反衬力量微小的成功者陈涉,这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极强者失败,极弱者成功,是最有妙处的一笔。反衬的写法,使文章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水到渠成。

三、前人指出,贾谊作陈涉与强秦之比,有卵石之异。但文章的最后结局居然是卵能碎石,作者力图用这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来揭示何种思想?

贾谊作陈涉与强秦之比,有卵石之异。但文章的最后结局居然是卵能碎石,作者力图用这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来揭示统治阶级实施“仁义”的重要性。作者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消灭。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给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四、对于秦国的兴亡,贾谊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进行了历史的总结,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千古名文,有何新的借鉴意义?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贾谊作为封建政治家,能够正视“官逼民反”的现实,并从而得出封建统治者如施暴政于人民,就可能被人民所推翻的结论,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千古名文,要认识到仁义的重要、仁政的重要,要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做到以民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回答)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语文第11版重点课文思考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