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澳門市民日報
本報訊(記者唐欽濱)滬澳學術機構聯辦年秋季學術論壇暨澳門基金會《年學術項目資助計劃》人才發展研討會。研討會由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國際(澳門)公共管理學會、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主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承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明德書院支持,澳門基金會《年學術項目資助計劃》資助,多名專家、學者、研究員參與,會議采用在線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與會者期望研究成果能助力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出席在線研討會人員
學術項目負責人、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贊揚研究團隊勇于克服各種困難、解決前沿問題,並對取得優秀的階段性成果表示肯定與祝賀。他指出:現階段《面向年滬澳共同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基地的激勵機制研究》已完成人才流動機制、評價研究、激勵機制、協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風險預警等子項目,展現出成果多元、具創新性與實用性,填補相關學術領域的空白。他建議完善的人才發展研究應對人才培養、人才回流及人才引進作周全考慮,才能配合産業發展,達到人才與産業雙軌並行。他要求理論與實際能結合用,強調研究材料的多維性、准確性與連續性,研究必須務實創新。他認爲追問事實真相,揭示現象背後的本質性聯系,是學術研究的基本取向,相信只要研究團隊堅持爲高質量完成學術項目而共同努力,研究成果定能助力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研究員王亞航以《面向年滬澳協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爲主題作詳細彙報,表示世界一流大學集群是打造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支撐點,傳統經濟時代下地理臨近性是建造世界一流大學集群的前提,然而在數字經濟時代下,世界一流大學之間合作方式將會發生改變,跨區域大學集群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因此,面向年滬澳協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是必要且可行的。研究通過分析THE、QS、USNews和ARWU4家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總結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公認標准,根據這些標准對滬澳協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行研究,發現存在缺乏國際頂尖研究成果、缺乏國際頂尖人才、國際化程度較低和缺乏中國特色4種問題,提出提高滬澳一流大學科學研究水平、加快培養國際頂尖人才、提高國際化程度、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滬澳世界一流大學和促進長三角珠三角一流産業發展的建議。
學術項目負責人、國際(澳門)公共管理學會會長張向前教授總結點評時指出:《面向年滬澳協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政治站位高,與中國共産黨的二十大精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構建人類命共同體理念一致。首先,研究分析滬澳協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兩地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澳門急需新的高價值、高社會貢獻産業,上海構建國際大都市需要更多世界一流大學,一流高等教育是一流的“無煙”行業;其次,一流大學是一流産業發展重要前提一基礎;第三,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更多更開放一流大學支持;第四,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急需破解“卡腦子”、“卡脖子”、“卡嗓子”問題,需要一流大學提供一流基礎理論創新、一流科學技術應用轉化、一流文化傳承創新。未來可更廣泛推進滬澳兩地一流大學合作、滬澳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合作、滬澳一流大學、一流産業和區域等多主體協同,全方位促進中國構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創建企業大學政産學研用聯合育人基地
研究院經濟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志剛博士表示,人才是事業之本,大學是育才之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爲澳門開創發展新機遇,抓住發展新機遇促進澳門新騰飛必須首先做好人才這篇大文章,而澳滬協作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恰是做好這篇大文章的“開篇之筆”。要充分發揮澳門與海外聯系緊密的“橋頭堡”作用和上海作爲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內地大學資源集聚的“大後方”優勢,開展澳滬聯合辦學,實現資源共享、協同育才。要立足澳門,放眼世界,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面向全球開展辦學合作,打通育才、引才國際化通道,切實提高澳滬協作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效能。
出席儀式成員還包括研究院經濟管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宏教授,研究員桂苑潔、華思雨、劉祺、劉伯良、劉小芳,見習研究員兼研討會主持人劉弘烨、陳家豪,以及其他成員與友好機構代表等。
研究項目獲澳門基金會《年學術項目資助計劃》資助,項目共同負責人爲高勝文、張向前;項目承擔單位爲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共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研究院。
特别声明: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华媒站点”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