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助力梅州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TUhjnbcbe - 2025/8/4 18:52:00

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客家泥塑、梅县区客家门神画……近年来,梅县区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今年,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从实验区迈向保护区,成为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对文化之乡梅县区来说,这个消息令人振奋。梅县区是该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连续5届被国家文旅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于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九届跻身广东省十强。

南口镇侨乡村打造“农业+旅游”模式,成为当地乡村游的热门选择。何森垚摄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创建成功,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面对发展新机遇,梅县区倍增干好工作、推动梅州加快建设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力量。

让有形文化留得住

全区客家围龙屋有座

“这个围龙屋太令人震撼了!古色古香,真是拍照打卡的好地方。”来自汕头的游客张玲丽一边说,一边拿起手机拍照。她眼前的围龙屋正是位于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的百年老屋南华又庐,全屋共有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

近年来,侨乡村充分挖掘当地的客家文化、华侨文化,利用古民居和美丽的乡村风景,组织了一系列乡村游活动,让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

“随着游客大量增加,我们村成立了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侨乡村党总支书记潘增明说,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采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进行运作,盘活古民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

梅县区有多年建制历史,客家先祖在南迁过程中融合南北文化精髓创造了富有客家特色的地方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数据显示,截至年12月,梅县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梅县区博物馆共有可移动文物藏品件,其中一级藏品有5件。

近年来,梅县区突出对客家围龙屋的保护,于年完成普查,将座客家围龙屋登记在册,切实推进了实验区整体性保护工作。

松口镇南下村著名侨领张榕轩的故居——干荫堂是当地围龙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梅县区于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修缮,并布展成张榕轩纪念馆。

同样在松口镇,位于圳头村的仁寿庄,是传统客家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梅县区引导业主历时三年将其改造为客家特色民宿,推动传统民居向乡村民宿商业形态转变,成为当地客家古民居保护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

此外,梅县区还突出对中国传统村落——桥溪村的保护。该村由广东宝丽华集团投资,保护开发成为“桥溪古韵”旅游景区,充分利用当地原生态客家民居民俗文化资源,依托周边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梅县区通过修缮名人故居、打造名人纪念馆,以及充分利用山水田园风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让有形文化留得住,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模式,使之成为越来越多人来梅县区旅游的“打开方式”。

让活态文化传下去

大力培育非遗传承人才

刚踏进新城中心小学,阵阵悠扬婉转的客家山歌从教室里传出,山歌班的孩子们正有板有眼地学习山歌的唱腔及表演身段。

“山歌班以一学年为一届,分为唱腔初级班和提高班,每届会挑选出50名声音条件比较好、对山歌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学校山歌初级班学习山歌知识和演唱基本功。学期末进行考核,不合格要淘汰,综合素质高的进入提高班,主要由校外专业老师授课。”新城中心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学校还要求音乐老师充分用好山歌的校本教材,全校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要教会两首客家山歌。如今,该校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唱出20多首地道的客家山歌,校园里“人人会唱山歌,人人喜欢山歌”正变成现实。

新城中心小学把客家山歌引进校园,是梅县区努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的缩影。在梅县区文化馆,每年暑期都有公益培训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自年全区非遗普查工作全面开展至今,挖掘了一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类54项,开展田野调查多人次,保存项目线索60项。

师生走进剧场感受客家非遗魅力。受访者供图

“关键在人才培养。”今年67岁的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巫启胜说,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人才,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近年来采用“师带徒”和“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提升艺术人才专业水平。同时,在当地实行“种子工程”,培养艺术苗子。

“木偶剧团和山歌剧团融合发展后,目前我们共有70多名团员,大部分为‘90后’,还有不少‘00后’。”梅县区山歌(木偶)剧团负责人赖瑜明介绍,现在已有黎为艺、李嘉珍、廖佳萍、陆怡婷、聂瑜5名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梅县木偶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其中,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省级第二批传承人卢月英收授学徒人数多人。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省级第三批传承人巫启胜收授学徒50多人。

据了解,梅县区文广旅体局一直依规做好各级非遗代表项目和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每年都向区各乡镇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函,不断挖掘梅县区优秀非遗项目。

让文旅融合有发展

“非遗+”让保护传承有新意

“非遗+旅游”“非遗+惠民”“非遗+产业”……从原汁原味地呈现展示到变化多样的创新,近年来,梅县区通过“非遗+”让非遗文化有了“七十二变”,加速了优秀传统文化出圈。

如今,非遗与景区“联姻”的事例在梅县区越来越多见。梅县区以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为载体,引入3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4项区级共15个非遗项目落户其中,使游客深刻体验和感受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除了客都人家,雁南飞茶田景区也将非遗表演搬进景区,戏台上载歌载舞,戏台下掌声连连。

不仅如此,梅县区努力创新非遗保护理念和方式,大力支持两家文艺院团以文艺精品形式传播梅县区非遗文化。

例如,梅县山歌剧团在获批专业剧团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将客家山歌开展得有声有色,创作和改变移植了多个剧(节)目,在年至年期间,还创作排演了大型山歌剧《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春闹》,以及音乐剧《风雨白石龙》等剧目。

近段时间,由梅县区山歌剧团创排的首部红色题材大型客家山歌剧《血蝴蝶》(原名《九龙烽火》)正在紧张排练中,预计3月中旬跟观众见面。

再如,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创作了人偶合一的提线木偶杯花舞《杯花声声迎客来》,梅州首部人偶剧《超级校园》,《三只小猪》《白雪公主》等儿童剧接连上演;《变脸》获首届中国木偶展演金奖,木偶舞蹈《封箱》获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表演金奖、作品金奖、创作金奖。

“我们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与旅游景区合作,通过演出等形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精髓,让非遗成功‘嵌入’现代生活。”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设非遗公益培训班、开展非遗故事征文活动、举行非遗文化创意大赛等方式,为群众打开一扇认识非遗、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

下一步,梅县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保护理念,不断扩大非遗传承传播的影响力。

■相关

学唱客家山歌学提梅县木偶

多名师生走进剧场感受客家非遗魅力

日前,梅县区木偶传习所、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在梅县区文化中心礼堂举办“学唱客家山歌、学提梅县木偶”非遗研学活动,为多名师生献上一道客家非遗文化大餐。

活动现场,来自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首先展示了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并带领孩子们学唱客家山歌,感受客家非遗文化的魅力。随后,梅县区木偶传习所的演员表演了木偶剧《童趣》,伴随着欢快有趣的音乐,演员灵活地提拉细线,木偶不停转换动作和状态,形成连贯的剧情,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看得激动,当然也想尝试一把,他们轮流上台,在哥哥姐姐的教学下体验操作提线木偶,近距离感受梅县提线木偶的神奇魅力。

笔者了解到,此次活动由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县区木偶传习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客家山歌、梅县提线木偶的独特魅力,还加深了他们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潜移默化中传承客家传统文化。

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汪思婷

冯森达曾勇翁杏岚

汪思婷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助力梅州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