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街道由东塘、獐山、云会三个乡镇合并而成,历史上一直属塘栖镇管辖。解放后,三乡镇曾为同一个大东塘人民公社,年三乡镇合并后改名为仁和镇,后又改成街道。
京杭大运河、苕溪水系都经过这里,数百年来,仲墅平氏、三峰夏氏、獐山姚氏、永泰劳氏等著名的家族在此繁衍。
三个乡镇合并取名仁和,概因此地历史上有县名仁和。
云会之名,解放前由大云乡和大会乡合并而来,各取一字。
獐山之名,因为境内有山名獐山。
东塘之名,不可考。有种说法是此地东面是塘栖,然无据,不足信。
三白潭和青鱼干区内最大的淡水湖泊,面积达多亩。其得名是因这一潭碧水是由三个相连的湖荡组成的,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大水,故古人形象地称其为三白潭。
三白潭由头白、二白、三白三个湖潭连接而成,相当于半个杭州西湖大小。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丰富的水产品,与京杭大运河相通。
关于三白潭,当地还流传着两则动人的传说。
一说,南海金鹤北迁途中,肚痛欲产,寻寻觅觅,见此处林木茂盛,白花竞开,宛如一片柔软的锦绣地毯,就一连下了三个蛋,变成了三个潭。
又有一说,古时,此地原是一片良田,百姓丰衣足食。有一年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昏庸的玉帝却降旨不准下雨。东海小白龙同情民间疾苦,违旨降雨,被玉帝斩为三截,龙身落地之处就是头白、二白、三白三个潭。龙头重,故头白深;龙身长,二白狭;龙尾落地时狠命一搅,搅成了最宽大的三白潭。
其实三白潭与塘栖周围,以至杭嘉湖平原的湖荡水网,正是伴随着天目苕溪之水,经千万年沧海桑田所形成的自然地貌。
这里的农家,二月赏梅,三月掘笋,四月收茧,六月品桃,七月掘藕,八月摘梨,九月柿*,十月桔红,十一月拔甘蔗,十二月宰猪杀羊网鱼打年糕,来年正月走亲访友,喝着此地独有的咸茶,品着一年的劳累和酸甜苦辣。
风光旖旎、秀色天成的三白潭,宛如一块遗世美玉,纯洁无邪。
在三白潭,各家各户都会晾晒青鱼干。*里透红、饱满而吉祥的青鱼干身影一出现,过年的气氛便油然而生。这标准的青鱼干做法就是当天剖杀,3天腌制,将鱼洗净后再晾晒个7-10天。
作者:风声琴声
獐山石矿19世纪末,上海开埠,大英帝国在上海攫取了租界的同时,急需寻找一种混凝土骨料来营造英式的建筑。他们派人从上海一路西行,在浙江杭县境内一个叫平桥的地方停住了脚步,他们站在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上,其中的头儿还连说了几个“OK”。这座小山名叫獐山,他们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青石。《杭县志稿》卷十一的记载:“属于五四区云会之章山,石色灰黑,是供建筑之用。”
山因形状像獐子得名,它仅仅是一个相对高度20来米的小山包。年正式开采獐山石矿,由于品质好、临水路,上百年间,这里的石料先经过王獐线、武獐线再走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嘉兴、苏州等地区,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上海外滩、南京路那些上百年的老建筑,无一不是以它为混凝土骨料的,上海*浦江过江隧道,杨浦、南浦、徐浦跨江大桥,地铁,宝钢,浦东机场等重点大工程,更是设计总工程师们指定的唯一用料。
近些年随着石料资源日渐枯竭以及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布局影响,獐山石矿已退出历史舞台。
在被夷为平地的大空地上,现在在热呼呼建设着“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不过,真正的獐山还在,它就是獐山石矿老工人称作河东小山头的那座形象曾经像獐子的山。它被一排排低矮的老旧房子覆盖着,里面住着的是那些长寿的、曾经在这里付出过青春的、八九十岁的老矿工们。
叙述者/金和平整理者/姚水林
普宁寺牡丹东塘普宁村普宁寺牡丹距今约有年历史。
相传明代著名*治家、*事家于谦从杭州乘船上京赶考,路过普宁村普宁寺,避雨小憩,顺便在寺内烧香祈福。结果他果真一路顺风到京赶上考期。后来于谦回杭州,专程来到普宁寺前,种下了18丛从京城带回来的品种为“玉楼春”的牡丹,以抒发感念之情。
从此,普宁牡丹名扬四海。普宁寺虽屡毁屡建,寺僧为纪念民族英雄,精心护理牡丹,成为代代相传的寺规。
现在的普宁牡丹园,多平方米,内有牡丹数十株,花色有粉红色、红色等,花期为10天左右。历经数百年风雨,当年于谦所植的牡丹现仅存1丛,尤为珍贵,素有“牡丹王”、“活化石”之称。现在旁边还建有于谦纪念馆。
(以上视频为普宁村村歌《春色香满园》)
古村奉口仁和街道西面有奉口村,此村古代又称风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奉口村西邻东苕溪,隔着苕溪与德清县三合乡东西相望,村内水路连通京杭大运河,宣杭铁路从村中穿行而过。
清光绪《唐栖志》记载:奉口之名最古……唐宋人曾咏及之。
白居易《白香山集》“泛小舫二首”诗云:船缓进,水平流,一茎竹篙剔船尾,两辐青幕覆船头。亚竹乱藤多照岸,如从风口到湖州。(按:此风口即奉口)。
历史上,奉口曾是古战场,乾隆年间何琪所撰《塘栖志略》一书“古迹门”有如下记述:“奉口战场,在镇西北二十里。三旦八公剿杀元*于此。杨铁崖作《勋德碑文》以记其事。”
所以后来王同在《唐栖志》中写道:奉口这个地方,因为唐宋元明人皆有题咏。正是历代从杭州钱塘至湖州之要道,不是象今天僻处(塘栖)镇西北偶,成为了舟车不常经过之地了。
七味咸茶秋风转凉,桂花飘香,地上的*豆开始大丰收。每当这个时候,仁和村民家家户户忙着剥豆、烘豆,房前屋后豆香萦绕。男女老少围坐在摘好的毛豆前,一边闲聊一边剥豆,时不时吃上几口仁和特有的七味咸茶,那滋味,真叫一个zan!
一过了十一,门口的豆杆堆成小山,几位村民忙着摘豆,一边的剥豆机发出隆隆的响声……
每年的9月底10月初是*豆成熟的时节,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摘豆、剥豆、煮豆、烘豆。
所以,仁和人在过国庆节的同时,还有一个节日,叫烘豆节。
仁和人爱吃咸茶,烘青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每年的国庆,左邻右舍就会聚在一起,趁着*豆颗粒饱满味道鲜美,做成最精美的烘青豆泡茶喝。
仁和人烘豆,用的是本地品种“香脂豆”,个头不大,但特别香,五一期间下种,十一期间收起。烘豆的工艺主要包括摘、剥、煮、烘,每一道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耐心。
几年前半自动化剥豆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剥豆的效率,但剥豆机在运作过程中会导致一些豆子被压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烘豆的美观度和口感,因而为了追求最好的美观度和口感,有很多村民选择最原始的手工剥豆。于是,有的村民全家上阵,有的则邻里互助,剥豆间有说有笑,别有一番风味。烘豆也有讲究,虽然有用煤火的,但是炭火却是讲究人家的不二选择。
刚出壳的豆子加盐煮至刚熟,用铁丝框盛着放在炭火上烘干,烘的时候要不停地翻动,以保证其翠绿碧青。
“大概斤毛豆能做成17斤烘青豆,一般人家大概会有20-30斤,都是自己吃的,多的话会有30斤的样子,要吃上一年呢。”姚连琴说,烘豆大概会持续半个月的样子,虽然辛苦,但为了备好“货”,大家都乐此不疲。
打茶会一家亲仁和人吃烘青豆茶有很多讲究,诸如水要现烧,茶叶要嫩,烘青豆要青,佐料要全。吃烘青豆茶要用“吃”不用“喝”,也有讲究,吃到最后要求连茶叶带佐料一起吃光,不吃便是看不起主人,被视为对主人的不礼貌。
吃茶时,呼了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团坐于桌前。主人早早在小茶碗里放好炒青茶叶;桌子中央,放着各色容器,里头分别存放着烘青豆、棖子皮、苽芝麻、香干丁等数味佐料。待水壶响过,壶嘴热气蒸腾,主人便提着水壶含笑而出,一一将茶盅泡上热水。这时还是清茶,尚无佐料可吃。吃完,再泡一次;又吃完,主人再泡一次。
三次后,主人便在茶盅里放些烘青豆,然后又续上热水。碧绿的炒青上,架了几颗青翠的烘青豆,惹人垂涎。再吃茶,有意无意地吸进了一颗抑或两颗烘青豆,那么一嚼,满口生香。一次次的续水,一盅盅的吃茶后,主人又拿出小容器,一轮轮给大家添上棖子皮、苽芝麻、豆腐干、丁香萝卜、春笋干……总共七样,每一样都有独特的味道,这样叫人眼花缭乱的一碗茶,着实是又香又好吃。
七味佐料全部到位后,主人便不再主动加料,而开启了各个容器,吩咐客人自己动手,各取所好,各自定夺。此时的主人,只是一味地烧水和进进出出地泡茶。
打茶会是东塘妇女农闲时最大的娱乐活动。在东塘方言中,倒茶叫作“泻”茶,《玉篇》曰:“泻,倾也。”一个泻字,将妇女倒茶时的姿态和茶水倾泻在挤满烘青豆、胡萝卜丁、橙子皮的茶盅中的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仁和地区兴吃茶,空下来就会吃,今天这家,明天那家,有时候吃上一两个小时,有时候则要吃上半天,一边吃茶一边聊天,很是热闹。如有人家娶亲,主人就邀请左邻右舍前去吃“新娘子茶”,其实却是利用吃烘青豆茶的机会,让新娘子认识邻居的女人,以便相互了解。假如姑娘要出嫁,那么将自己动手烘制的一些烘青豆带往婆家。成亲后第二天起,她将用自己娘家烘的烘青豆泡茶招待夫家的女眷及夫家四周的女邻居。喝这种茶俗称“吃新娘子茶”。
吃过新娘子茶的大嫂大婶,往往也会在以后的数天内请新娘子上她家喝“烘青豆茶”,以示回礼。而上梁也一样,主人家上梁后也会邀上全村人前去吃茶,看看新屋,聊聊过往,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在吃茶中进一步增进。
作者:陈菲儿
东塘加工面东塘加工面这种吃法,时间并不长,也就是近20年。店家只提供面和负责加工,只收面钱和加工费,你要吃什么面,就带上什么物料进店里,比方一两虾,或者一条*鳝。老板就负责帮你斩杀,清洗,烧制。现在东塘菜场里,新桥老街上,好吃的面店很多。
仁和网友,请点Zan,请扩散!
本文感谢仁和陈连孝、施建华提供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