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河和谐共生。今天推出第四篇——《流进心里的河》。
万里*河自中卫入宁夏,过青铜峡,到石嘴山市出境,全长公里。总长不到十四分之一的“母亲河”,在干旱的戈壁、沙漠之中开辟出一片绿洲,人们叫这里“塞上江南”。在沿*九省(区)中,宁夏唯一全境属于*河流域。历史上早有“天下*河富宁夏”之说,赢得这一说法的根本,在于宁夏得*河灌溉之利。在平方公里的引*灌区里,以河、渠、桥、滩为名的乡镇和村庄多不胜数。年10月,宁夏引*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卫市中宁县舟塔乡上桥村,也是一个依*河而生,靠*河而兴的村子。*河在宁夏,泽被灌区富两岸
总台央视记者郭宝来摄
*河岸边的“红果”一家三代近百年的传承中宁,*河右岸,古渠道引着*河水向东南方向延伸,密织如网,滋润着卫宁平原。这里是宁夏枸杞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本草纲目》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
来源:中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8月,一排排半人多高的枸杞树枝叶葱郁,零星点缀着几粒红果,或紫或白的小花开的漫不经心,这是丰饶过后的微微倦怠。记者:今年枸杞收完了?
张伟中:收完了,基本上是每年的六月下旬到七月这一段,夏果结束。现在就是修剪,十月份秋果又上市了。
张家的地里,枸杞树酝酿着下一轮的丰收总台央广记者杜希萌摄张伟中在中宁县舟塔乡上桥村过了72年,祖祖辈辈最熟悉的就是*河边的枸杞地。他的父亲张佐汉老人,曾经在这里留下了“枸杞的枝和叶”,他和儿女们继续着枸杞的栽培和推广。
张伟中:我们爷爷、我们太爷就是种枸杞的。我的老父亲又改进了这个技术。一生他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年的时候,有人就把这个苗子挖了。这个(枸杞)苗是一个银元三棵苗子。
张超轶:别人在挖的时候,他在使劲花钱扩大枸杞的种植。
张伟中:抗战胜利之后,枸杞的价格就上涨了,老父亲种这些苗一下子的扩散了。
记者:一个银元三棵苗,留了这些苗。
张伟中:直接就育苗,扩大到甘肃、青海这一带。
年轻的张伟中和父亲张佐汉在枸杞地里
来源:采访者供图
几十年前,父亲张佐汉选育出了枸杞新品种,还创造出了修剪枸杞的“张氏剪枝法”。如今,张伟中成了宁夏“枸杞传统栽植技术”的非遗传承人,家里还留着三亩多枸杞田,主要用来探索新品种的培育和枸杞栽培技术创新。每年一到种植季节,四邻八乡就请他去指导技术,父子两辈人的足迹遍布西北地区。家中荣誉墙上,张伟中把父亲的老照片挂在最高处
总台央广记者徐升摄
记者:这张照片是老爷子什么时候的照的?
张伟中:这是70多岁的。记者:这当时在干什么?张伟中:就是在修剪,老爷子和我后来主要是在外地做技术指导。基本上西北都跑过来了,当时主要是甘肃、宁夏、青海、*。古渠引得*河水造就两岸遍地“金”家里出门往西走,就能看到一片片的枸杞苗。“打横不打顺,膛里要抽空;密处行疏间,稀处留油条”,父亲常念叨的枸杞修剪口诀,已经刻在了张伟中的记忆里。张伟中打理枸杞树总台央广记者徐升摄同样记忆深刻的还有从小就听父亲念叨的“家边儿流过的七星渠”。在祖辈的口口相传里,七星渠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是宁夏引*古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宁平原上历史最久、整修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好的引*自流干渠。
千百年来,人工渠道引着*河水流润卫宁平原来源:中宁县委宣传部供图张伟中:我们这是自流灌溉。我们这儿的七星渠就在这里,自流水,常年都有(水),要淌90多里。引的就是*河水。宁夏平原种什么粮食都好。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枸杞,过去(那边)还种瓜。
记者:西瓜是好吃。这边您看这个土和那边就不一样。张伟中:这就是沙土,这就是从甘肃那边来的。记者:就是您说的,红土就是甘肃来的。张伟中:也有青海的,冲击来的,是*河带来的,所以中宁县过去是有上面各省的几个土质,冲击了以后,都是*河水带来的,*河最富的就是从河套平原到我们卫宁这一段的平原,这最好了。曾经想逃离劳作苦,
如今才觉故乡美,枸杞甜像父亲当年一样,张伟中也把小儿子张超轶带进了枸杞田来源:受访者供图儿女们接过祖辈的技艺,把枸杞栽培技术带去了青海、甘肃,还建起枸杞种植基地。四个儿女中,小儿子张超轶曾经是家里的“少数派”。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云南工作,当时只是想逃离种枸杞的苦。
张超轶:小时候,摘枸杞子,夏天晒得要死,时间又长,像我老父亲,五点起来,一直辛苦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五点又起来,所以我们小时候都害怕呢,肯定害怕,一听说夏天摘枸杞,头就大了,就是那种感觉。年再回到中宁,张超轶开始经营网店,把家里种的枸杞、父亲传承的枸杞膏、枸杞酒技艺展示给更多的人。张超轶:走出去了人家一提宁夏枸杞好,就觉得很自豪。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学费都是地里来。行不行的,咱们试一试,毕竟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就(没了)。想着把这个事情既要传承下去,还能够发扬光大。枸杞地就在*河边,人工栽培就六七百年的,都说宁夏枸杞好,*河水灌溉出来的枸杞它就是好。母亲河赋予宁夏这片土地的东西,也就能够感受更深刻一点。
6月,家中后院里,张超轶帮着父亲晾晒枸杞来源:受访者供图在张家新起的正房外,水泥地面被画出方格,后院里的大灶上熬着今年刚晒干的枸杞。把浸泡后的枸杞洗净、去皮、去籽,精心熬上三四个小时。这项由张伟中复原的技艺让他的枸杞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张伟中:一斤干果出四两,传统的手工是先清洗,用水泡上,用手搓,把皮滤掉,直接用果肉熬。他曾经带着枸杞膏参加过农产品展销会,半天就销售一空。张伟中:现在枸杞膏还做着呢,手工做着呢,一年要做来斤。一般秋季就做,冬季也做。三四个小时不离人的熬煮,才有这一勺枸杞膏。
中卫传媒集团卢震宇摄
*河流淌,流着两岸农家心中的希望
不忙的时候,张伟中会顺着翻新的村道走上半小时,去*河边看看。在那儿,他坐过羊皮筏子,听过“花儿”高歌。年,上桥村翻新了村道,顺着走过去就是*河总台央广记者杜希萌摄记忆中的老渡口随着*河大桥的通畅,变成了河边用不上“老物件”,曾经听过的顺口溜仍在羊皮筏子船工的口中传唱。*河岸边的滩涂上,红柳肆意生长,草色仍是青葱,几丛小花被晚风吹得伏倒。张伟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河边走,就像小时候一样。
?
?张伟中:现在一般都不准开地,就让这长草。记者:以前这块都是耕地,现在退耕了。张伟中:退耕了,就让它长草。记者:就是要恢复生态?张伟中:恢复生态。记者:现在您觉得比之前?张伟中:现在比原来那就是清的多了,*河的生态还是好了。记者:这两年,*河生态保护还是好多了。张伟中:现在保护生态上有河长制,人啊,牲畜,饮用上,庄稼上都好,老人们也是盼着*河要清,要干净。记者:您也盼着*河水要干净。张伟中:(干净)对农作物也好啊,这就可以了,清的多了,生态好了。张伟中与妻子郭玉珍、儿子张超轶在*河边中卫传媒集团卢振宇摄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杜希萌。张超轶年去了长江边上大学,毕业后越走越远。不光是他不愿意回来,父亲张伟中也希望儿子读了书能跳出农门。张超轶说,曾经只记得*河水浑,但离开了故土,还是想手里掬一捧*河水,还是放不下地里的小红果。
大哥几乎整个夏天都奔波在青海、甘肃,把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枸杞种植技术传到更远的地方。而他,不仅操心着地里的红果,惦记着市场价格,还在银川开起了枸杞经销店,也帮乡亲们在网上代售枸杞。
他们家的院子里栽着百日菊,在中宁,这花儿也叫“步步高”。????
张伟中远眺*河,河水里有他心中“步步高”的希望
总台央广记者徐升摄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
总监制/高岩
审稿/刘黎郭长江
记者/杜希萌徐升
旁白/方亮颖婧
制作/刘逸飞
制图/郜梦茹
新媒体编辑/苏醒
往期回顾:
方圆近百里仅此一户,守护着母亲河之源
枕*河而宿,看牧民如何用六块钱开出了六家酒店
祁连高山挡不住*河水润,听古浪翻出的新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