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五位第一书记的脱贫计划
TUhjnbcbe - 2020/12/11 15:37:00
治疗白癜风最新方法 http://pf.39.net/bdfyy/
五位第一书记的脱贫计划——乡亲们,咱们再加把劲(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


  图①:方文在网上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图②:王振(右)在锥栗园为村民示范剪枝、挖沟等技术。


  董智平摄


  图③:王德斌(右)在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


  尹建生摄


  图④:李春兰(左)在了解村民家庭情况。


  卢俊华摄


  图⑤:张帅(右)在入户调研。


  韩锡晨摄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第一书记们准备怎么干?


  

记者采访了5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有的用技术引路,带领乡亲种枸杞、种香蕉,搞特色产业;有的想利用区位优势引进农业项目,建田园综合体;有的忙着给本村特产拓展销路,让农家果走出大山;有的想农业旅游相结合,巩固脱贫成效……总之,带领群众因地制宜,拧成一股绳,正在加油干。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并防止返贫,大家都有信心。


  

——编者


  

尝试茶旅融合,巩固脱贫奔小康


  

这阵子,在我们村,防疫站点的灯天天都亮到深夜,老百姓看路口有盏灯亮着,心里踏实。


  

大南坑村是个深山区村落,除了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也是难题。


  

刚驻村那会,我天天带着队员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一次走访中,要走一段过水路面,我踩着石头,摔了个四脚朝天。这一摔可把我摔到“点子”上了:我年纪不大,这要是老弱病残的贫困户走,岂不更难?


  

回来后,我就向上级反映,争取到50余万元,一次性修建过水桥涵座,解决了村民多年的出行难。


  

通的不只是路,关键是通了村民的心。


  

村民反映手机信号差,咱就联系通信公司建移动基站;村民生活饮水不畅,咱就帮着建蓄水池,把自来水通到家门口……把村民当成自家人,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这事就不怕办不成。


  

驻村到今天,还差两个月就满三年。如今,大南坑村发生了不小变化:过去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66人,去年年底全部完成户脱贫任务;过去的空壳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过去产业匮乏,如今是既发展茶园经济又搞起旅游经济,村民开起农家乐,腰包鼓了起来……


  

成绩有了,但我依然不敢掉以轻心。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是我们接下来的重中之重。马上就到茶叶的采摘季了,茶农们利用眼下的农闲,整修整修茶叶机械,联系联系采茶工人,除了防疫之外,没少忙活。


  

别看我们这是个山区村,但有茶园、有风景,还有个4A级景区。一年下来,光游客就有20万人次。我也一直跟村民们商量,现在村出列、户脱贫了,能不能发挥村里的优势,尝试茶旅融合的路子,比如多开几家农家乐、建个生态观光园,在巩固脱贫的基础上,把大家伙奔小康的底气提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也给我们的扶贫产业追追肥、松松土,培育得“壮实”一些,争取再把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给村里把路铺上,还要铺平铺好。为了能过稳好日子,我和乡亲们一定得再加把劲!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兼村*支部第一书记王德斌讲述


  

本报记者徐靖整理

继续种枸杞,延伸产业链


  

村民邢吕最近闲不住,非拉着我去地里,瞅瞅能不能种叶用枸杞。叶用枸杞喜水,但怕涝。我看邢吕这块地,是块宝。


  

两年前,刚到清明村,我发现交通短板问题很突出。现在道路修通,村里的希望来了。路修好了,重点是发展产业。


  

结合村里的条件,我在林科院近0年的上百项科研成果里挨个排查,请专家研究论证,最终选定了叶用枸杞。叶用枸杞看着小,实际效用可大着哩。这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特色木本蔬菜,可做菜也可制茶。最重要的是,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收货周期又短。这不正是我要找的“金娃娃”吗?!


  

带着项目回到村里,没成想,倒让老乡们泼了一盆冷水。原来,村民们以前只见过吃果实的枸杞,从没听过用叶子的枸杞。我忙带着大家去试验田里瞅瞅,让村民们放了心。


  

我们还引进了一家企业到村里试种示范,一个月后便有了产出。由于清明村生态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叶用枸杞长势和品质都比其他地方好。发展产业有望了!


  

在我们村组的20亩土地上,建起了“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年均亩产值超过元,带动村民50户,其中贫困户20户。前一段,村民何开江给我算了算他家今年的账,挣了万多元!


  

目前,全村正在推进建设枸杞茶加工车间和保鲜库,延伸产业链,落实产品销售,确保叶用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力争让产业惠及更多农户,助推脱贫攻坚。


  

今年,我还要多跑几家企业,让他们来安营扎寨。也得继续提高叶用枸杞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多向同行专家请教怎么防治病虫害。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村里。我也要用自己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今年带着大伙儿脱贫!


  

重庆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第一书记方文讲述


  

本报记者常碧罗整理

 
  

为锥栗广开渠道,让美味走出大山


  

最近去脱贫户王正双家的00亩锥栗林看了一看。


  

王正双今年45岁,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在村里当护林员、做水电工脱了贫。王正双流转00亩荒山,将荒废了0多年的山坡头开垦成梯田。松土、挖沟、围篱,种上多株一寸高的锥栗苗。锥栗苗要年才挂果,为了减轻乡亲们的负担,我们工作队为每亩锥栗补贴元,分4年补贴到位。我们还鼓励大家在锥栗林下套种中药材、土豆、红薯等,解决短期的收入问题。


  

泽果村是长在大山顶上的一个小山村,地无三尺平,是个深度贫困村。海拔高、缺水、冬季严寒,我们想方设法将这些“先天不足”转换为发展优势,最终选中了锥栗作为扶贫产业。锥栗耐寒耐旱喜光,特别适合在洛塔乡高寒山区的沙土里生长。一笔细账算下来,丰产期一亩锥栗的收益至少有4元。


  

年起,我们在全乡建起亩锥栗示范园。以示范园为引领,把这一产业推广到有条件的乡村,通过培育王正双这样的大户,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目前,洛塔乡已有近0个村种植锥栗,种植面积亩,成为湖南最大的锥栗种植基地,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锥栗种植合作社。


  

月初,我们在长沙最热闹的*兴路步行街举办了扶贫年货专场。从山里运出来的2斤锥栗,加工成“糖炒栗子”,售价0元一斤,两天就抢购一空。这个消息传到乡亲们的耳朵里,大家劲头更足了。


  

今年农历大年三十,我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为锥栗销售广开渠道,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产业。从朋友那里打听到,长沙有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制作栗子糕的锥栗来自外省,成本很高,我准备上门跟糕点铺谈合作,推介洛塔锥栗。此外,我还会联系长沙的餐饮企业,请他们推出以锥栗为原材料的菜品,让市民和游客都能品尝大山里的美味锥栗。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驻湘西自治州龙山县洛塔乡工作队队员、驻洛塔乡泽果村第一书记王振讲述


  

本报记者王云娜整理


  

茶叶提质增效,养鱼增种香蕉


  

俄普村位于河谷地区,过去一直以种植茶叶为主要产业。但是,这里的村民种植方式落后,田间管理粗糙,导致产量上不去,品质提不高,卖不出好价钱。


  

驻村以后,我联系县农科局和人社局,针对传统种植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多期提质增效培训班,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另外,村里还建了茶叶粗制所,从村民手中收购生茶进行粗加工。为了给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劲儿,以每公斤高0%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收购。


  

光靠茶叶还不行,实现整村稳定脱贫,我深知需要引领群众从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型。年5月,我和村两委班子一合计,组织村里的生产带头人和部分想干事创业的村民,前往与俄普村气候、地形都很接近的河口瑶族自治县,考察当地的特色种植。近一周的考察收获丰富,回村后,我们决定发展柠檬、香蕉等热带水果的种植。热带水果经济价值高,以柠檬为例,正常情况下一亩地年收入5元不成问题。


  

说干就干!村里协调乡上引入了一家河口的农业龙头企业,为村民提供免费的苗木种子和技术培训。同时,还成立了俄普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种植大户参与其中,共多亩土地种植柠檬。如今,第一批45亩的示范种植基地已经打好塘,苗木也分发下去,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俄普村56户人中,目前还有44户人尚未脱贫。现在已经到了2月份,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强弱项、补短板工作。


  

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加大对现有茶叶、八角、稻田鱼鸭等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的提质增效力度,计划茶叶提质增效.6亩、八角提质增效8.亩。同时,增加种植香蕉00亩、稻田养鱼00亩,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实现整村稳固脱贫。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戈奎乡俄普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县供销联社副主任李春兰讲述


  

本报记者叶传增、通讯员胡艳辉整理


  

利用区位优势,引来农业项目


  

任第一书记以来,转眼已有大半年。虽然村容村貌有所改善,但任务仍然艰巨,村集体收入还没有由负转正。村里还有两户贫困户,若干低保户。


  

干了大半年,我发现,集后辛庄村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村东头是国道,村西边有沈海高速和工业园,东北方向距“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大约0公里,南边紧靠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去年挂牌“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


  

抱着区位优势这棵“梧桐树”,不信引不来“金凤凰”。搞来几个农业项目,搞好产业扶贫,才能让村子由穷变富,村民腰包才能鼓起来。今年肯定有突破。


  

去年洋河镇进行整建制土地流转,胶州一家国企与南官庄等6个村签订流转协议,完成了整建制规模化土地流转亩,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当地村民从此成了“小股东”,收入有了“大提升”。这个消息让我喜出望外。


  

年前,我组织村干部到南官庄参观学习,看到现代化大棚鳞次栉比,村民喜气洋洋,大家羡慕又振奋。这不,刚过了年村民们就跃跃欲试,让我赶紧带领他们利用好区位优势,让小村彻底变个样。


  

说起来非常幸运,正好镇里也有发展田园综合体的计划,帮我联系上市里一家企业。万事开头难,企业觉得,集后辛庄村面积小、房子多,项目成本大。他们已经和邻村董城村在谈合作。董城村面积大、闲置土地多,更吸引他们。


  

集后辛庄和董城两个村相连,也存在很多姻亲关系。我和村干部就带着村民去做工作。谈两村渊源、谈村民感情,又谈抱团发展好处,最后大家决定“一家人,一起干”。


  

两个村绑在一起,面积更大了,边界更清晰了,以建田园综合体为契机,可以引进更多项目,企业也变得主动了。今年要争取谈成一个好方案,要让村民能接受、能满意。定下方案后,再把手续一个个办好,到年底力争把项目落地。家门口有了产业,村民致富就不愁。


  

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集后辛庄村第一书记张帅讲述


  

本报记者潘俊强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更多内容

请扫码观看专题

值班编辑关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位第一书记的脱贫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