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
白银*河风情文化旅游节开幕还有16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的枸杞压弯了枝头。枸杞采摘是一个对技能和体力要求都不高的工作,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参与,每年的枸杞收获季节,便会有许多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到枸杞采摘的“大*”里,他们不畏烈日炙烤,将一颗颗鲜红饱满的枸杞,从枝头摘下到放入篮中,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如同勤劳的“蜜蜂”穿梭于挂满果实的枸杞园中,火红的笑脸洋溢着火红的希望。近年来,景泰县充分利用区位等优势,通过扶持科技示范户、推进项目合作、标准化建设等,助推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景泰枸杞色艳、粒大、含糖量高,可与中宁枸杞相媲美,备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经过十多年的试验和推广种植,景泰县在盐碱沙化严重的草窝滩镇、漫水滩乡建成两个万亩枸杞繁育基地,并逐步在全县扩大枸杞种植规模,探索出了一条“实施生物治碱—发展林果产业—兴林富民增收”的成功之路。
治盐碱,地里种上红果果说起景泰县的枸杞产业,不得不提到草窝滩镇。上世纪80年代末,草窝滩镇1.3万亩良田开始出现盐碱化,景泰县一方面积极协调项目、筹措资金,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挖排碱渠;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生物治碱措施,组织人员多次到宁夏考察,决定引进枸杞,用于盐碱地生物治理。年,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考察论证后,景泰县在受盐碱侵害最严重的草窝滩镇红跃村引进试种50亩枸杞,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益。该县在培育好典型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探索以一户带十户、一组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镇、一镇带全县的发展模式,引导形成产业规模。枸杞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渐被广大群众认可,自此,景电灌区盐碱沙化区开始大面积枸杞种植。
为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景泰县积极争取*策支持,鼓励引导群众种植,群众每种植一亩枸杞,经春秋两季验收合格后,兑现元的苗木补助资金。同时采取无偿投资苗木、补贴水费等形式鼓励农民种植枸杞,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群众自筹资金调进枸杞插穗,培育苗木,大面积栽植。到4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紧抓省上将景泰县万亩枸杞繁育推广项目列入全省优良乡土树种繁育项目和枸杞适生主栽产区的有利时机,鼓励吸引个体林业户参与枸杞基地建设,出现了大户连片承包严重盐碱沙化撂荒地,开发宜林荒山荒滩地,规模栽植枸杞的良好势头,枸杞种植在该县落地生根,为改良盐碱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拓宽销路,景泰县在产品包装和打造品牌上做文章,培育开发出“景沙红”“景世红”和“*河石林”等系列品牌。“景沙红”牌枸杞4年获上海首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最受欢迎奖”;“*河石林”牌枸杞7年荣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交会金奖,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产品,产品远销北京、内蒙古、宁夏、上海等地。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果品附加值,年景泰县玉杰农贸公司和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研制建成集热风、清洗、分级色选及包装于一体的枸杞热风制干生产线,日制干枸杞鲜果1.6万斤,有效解决了群众晾晒、保鲜难的问题。年,全县栽培枸杞总面积达8万亩,预计枸杞干果产量达6吨以上,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景泰县先后在喜泉镇中心村、芦阳镇马鞍山村和红水镇靖安村等地,引进种植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根蘖性强和耐土壤贫瘠能力强等特点,被誉为“滋补软*金”的黑枸杞,发展特色种植业,现已发展黑枸杞种植基地亩,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黑枸杞的引种试验成功,对该县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今年该县还依靠枸杞园打造以乡土、质朴为主题,集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就地致富。
(李建龙)
大家都在看:
在希望的田野上
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工程景泰现场观摩推进会
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