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初四,相信孩子们已经大鱼大肉了好几天,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坚持做好‘10秒判消化’,及时帮孩子消积食。今天也是立春,春季对孩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春主升发,从今天开始,孩子也迎来了生长发育的最佳季节;与此同时,大自然的湿气也会越来越重,脾为娇脏,又最为怕湿,对‘脾常不足’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新冠疫情、流感、手足口等疫病与‘湿’的关系很大。家长在调养孩子的问题上要做好调整,具体要怎么做,我今天会详细讲讲。
04
星期五立春
年2月
今日主题
新春体质调养:立春后如何调理?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二候蛰虫始振,最先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子;三候鱼陟负冰,河中冰层开始融化,鱼儿已经在碎冰中自由穿行了。
这段时间,天地间阳气升发而阴寒未尽,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气温、日照、降雨开始上升、增多,气候也会反复多变。为了应对这样特殊的时期,家长应该把孩子的调理重点调整为:疏肝、祛湿、健脾。
●疏肝:《*帝内经》曰:“春主肝”,也就是说肝脏在春季活动旺盛。春属木,木曰曲直,意味着春季是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的。肝又属木,与春季相应,人体内的阳气会由冬季蛰伏于肾水中的封藏状态转变为肝木阳气升发的状态。随着气候变暖,肝气会越来越旺盛,孩子“肝常有余”,在此状态下极度容易肝火过旺,所以家长要注意疏肝、柔肝。
●祛湿:立春后,气候会逐渐潮湿,南方地区也会迎来“回南天”,接下来的几个月都是雨季。孩子的生理特点是“体禀少阳”,阳气本就不足,难以抵挡湿气的侵袭,湿邪很容易就会入侵他们的身体,不及时地干预就容易变成“湿滞”,成为细菌、病*的温床。家长要从衣食住行入手,帮孩子防外湿,祛内湿。
●健脾:肝木克脾土,肝气过旺会压制脾胃的功能,这对于本来就脾常不足的孩子来说,脾胃就会更虚弱。脾负责运化水湿,因此祛湿的根本是健脾;脾又是后天之本,想要孩子抵抗力强,春季少受病邪的侵袭,健脾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想让孩子春季少生病,记住以下6句话:
1、不着急减衣,适当“春捂”:“春捂”指的是在气候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这样有利于人体适应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春季人体阳气升发,皮肤腠理逐渐张开,但初春乍暖还寒,经常出现“倒春寒”,寒邪就能长驱直入,使孩子感染风寒。所以,家长要帮孩子“捂一捂”,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双脚,衣着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件容易穿脱的外套,可以起到及时挡风御寒的作用。
2、饮食上要增甘减酸: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阳气升发,辛甘之品可助春阳,而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宣泄升发,所以春季宜增甘减酸。另外,酸入肝,酸味的食物可以制约肝气,以防止其过度升散,从而保证肝血得以潜藏,但春季肝气旺盛,本该顺应自然而升发,若过食酸味食物,则会导致肝气收敛过多、肝火偏亢,从而影响肝气升发与调达,并损伤脾胃。
3、适当增加疏肝、祛湿、健脾的食物:饮食上除了要注意“增甘减酸”,还要适当兼顾疏肝、祛湿、健脾,多吃猪肝、荠菜、茼蒿、鲈鱼、佛手、枸杞、菊花、玫瑰花等疏肝食物;陈皮、土茯苓、木棉花等祛湿食物;芡实、茯苓、五指毛桃、陈皮、太子参等健脾食物。每周给孩子安排1~2次疏春方(食疗方见文末),它由芒果核、谷芽、木棉花、藿香、陈皮五味药材组成,能消积祛湿,健脾养胃。
4、夜卧早起,规律作息:立春以后,孩子依旧要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3岁内的小宝宝一般晚上8~9点就要入睡了,3岁以上的孩子也不要超过10点入睡,晚上9点上床睡觉时最好的。早睡能有助于尽早进入深度睡眠,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让孩子生长发育更理想。尤其是在寒假、春节,孩子的作息时间都被打乱了,家长要及时帮他调整过来,更好地适应开学后的学习生活。
5、广步于庭,适当运动:可以带孩子做一些能够舒缓身心的运动,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在小区周围闲适地散散步,或逛逛公园、爬爬山,在户外做做伸展运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6、赏而勿罚,顾护情志:上文提到,春主肝,肝的生理特点是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而春季肝气旺盛,碰上小儿“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孩子就更容易发脾气、爱哭爱闹。所以家长要呵护好孩子的情志,保持好的心情,让肝气调达,这样对脾胃乃至整体气机的运转很有益处。
疏春方
材料:陈皮2克,谷芽10克,广藿香5克,木棉花8克,芒果核12克
功效:消积祛湿,健脾养胃,呵护小儿的正气,又能疏风理气,预防伤风外感。
宜忌:
◆喝小儿疏春方时不用再喝其他助消化的汤水。
◆3岁以上辨证服用。
◆蚕豆病可以用。
更多调理食疗方可查阅
《儿童食疗大全电子课》
▍推荐产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