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碗娃鱼。
但又不是一碗寻常的娃鱼。
这是一碗非鱼形状的娃鱼。
这是一碗加了莲子枸杞银耳红枣的娃鱼。
娃鱼作为徐州的一样传统小吃,很早就传入了枣庄,记得上小学时,才5毛钱一碗,当时就很受市民们的喜爱。
虽然很普及,但我本人却吃的很少,所以这篇小文,只是以单纯的介绍这碗比较稀罕的娃鱼,并不做横向比较。
——市中区中兴花园北50米,花漾娃鱼试吃记。
说起娃鱼的制作方法,其实同凉粉的制作工艺类似,不过就是把做成的凉粉经过一个筛子变成鱼状。
家里做过凉粉的都知道,一般很难成型,比较粘稠,颜色也不好看,不像外面卖的凉粉或凉皮,显得那么的晶莹剔透。
这也许跟放不放食用胶有关系吧。
此处的娃鱼就和家里的凉粉类似,说是娃鱼,可并没有鱼的形状,只是一个一个的小淀粉团,并没有特别好看的形状。
“娃鱼”的口感也和家里做的凉粉类似,有那么一点黏黏糯糯的感觉,并不如其他娃鱼显得那么清爽,甚至还有一丝丝的粘牙。
难道这就是不加食用胶出来的口感么。
一碗8元,相比于其他娃鱼多出来的费用,应该就是枸杞银耳红枣和莲子的成本。
银耳就一小朵,莲子、枸杞分别有两个,红枣有一个。这些都是配料,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味道。
除了这四种比较特别的配料外,还有比较常见的榨菜和花生碎。
几种食材掺在一起,整体并没有什么十分特殊的口感,吃来吃去还是觉得娃鱼没有那么爽滑,粘不度的。
这家店的招牌上,写着“枣庄第一家特色娃鱼”几个大字,除了在娃鱼的配料上比较有特色外,最应当着重讲的,其实还是它的底汤。
底汤的味道说不上来,感觉跟红糖姜水似的,略微有一些辛辣,在酸糖度的调节上,好像也使用了山楂等食材,反正感觉就是几种食材煮出来的味道,比那些简单的勾兑好了不少。
为了尽可能的分辨出底汤中的原食材,我去了两次,但还是没能判断具体使用的食材。
问老板这里头到底有什么,他支吾了半天,并没有透露一丝口风。
可以确定的是,从底汤的使用上,这家“特色娃鱼”确实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但我觉得,创始者其实应当是在煲银耳莲子汤的时候发现了这种口味,又突发了灵感,想到用这种底汤来做娃鱼。
店内还提供肉夹馍,但由于馍并非现烤,所以没有现烤馍的那种酥脆的外皮,就像放久的烧饼一样,韧劲儿十足,不太好咬。
不过肉炖的倒是十分可以,炖肉的汁就如同老酒一般,相当粘稠,可见炖煮的时间之长,调料的味道都已融入,真正有些“蜡汁”的样子。
喜欢吃肉的同学不妨买些回家尝尝,应当不会让你失望。
老板应当属于乐天派的那一类,不在乎挣钱多少,每天过得开心就好。
两次试吃过程中,不断强调自己原材料的优等品质。
总体而言,作为标有“特色娃鱼”的名号来讲,确实有一定的特色,但至于你到底喜不喜欢,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无论怎样,他都为你提供了一个能够品尝稀罕小吃的机会。
至于娃鱼的底汤到底是用何材料煮制而成,还希望那些“味蕾大师”们能够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胖哥在此谢过。
最后,这是一篇酒后一气呵成的小文,感觉咋样?
原创试吃小文您的赞赏是我们坚持原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