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当大部分深圳人还睡眼惺忪时,麦琪准时起床了。她给自己煮了些蔬菜和鸡肉当早饭,同时准备好今天中午的便当。如果离九点半的上班时间还早,她会读一会书。
到公司后,她第一件事是抓一把小青柑或玫瑰花,泡一壶热茶。小青柑疏肝解郁,花草茶降火,麦琪说。不一定每次都会用养生壶煮,但雷打不动的是给保温杯满上,走哪带哪。
如果不加班,麦琪会在傍晚6点半下班,回家后或是简单娱乐,或是跑步、做瑜伽,最后在11点左右睡觉。尽管手机很容易上瘾,但因为觉得睡觉实在重要,她几乎从不晚睡。为了缓解久坐办公室的疲劳,麦琪每周去养生馆做推拿,医院做针灸。
听上去过着中年人生活的麦琪,其实是年出生的,工作刚满5年。和同龄人一样,她也喜欢在朋友圈里晒晒闺蜜合照、烘焙的糕点,画风不同的是,其中偶尔会混入几句类似“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记录。麦琪的朋友们叫她“养生麦”,她偶尔会猜测,“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就是个老人家。”
麦琪的一位朋友正是因为受到她的影响,也迷恋上了养生,买起养生壶天天煮红豆薏米水,“但她还是继续熬夜到两三点。”有了养生的念头,还没有养生的习惯,大概是不少年轻人的常态,这正是所谓啤酒泡枸杞、蹦迪戴护膝的“朋克养生”,一个从年年末走红的网络流行语。
养生的概念很宽泛,泛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方法来强身健体,包括服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以及练习太极等传统运动。当这个老派的词汇和年轻人结合在一起,和大众对于他们喜爱玩乐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
但作为流行语,或多或少反映出趋势化的社会现象。在《第一财经》杂志和佰草集联合发起的《新世代中药养生美容大调查》中,有48%调查对象认可用传统方式养生保健。即便一时半会还适应不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和麦琪一样行动起来了。
因为朋克,所以养生,是这一代年轻人最直接的理由。黎瑞在大三时,忙于对付课业和学生工作,几乎天天熬夜到两点。作为在北京念书的四川人,她改不了嗜辣的习惯,也不管干燥的天气适不适合。
很快,她的身体出现了反应。黎瑞开始频繁痛经,还一并出现了肠胃炎。她把自己的身体状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爸爸,一位从业20年的中医内科医师。爸爸提醒黎瑞必须规律作息,同时配了几味治疗宫寒的中药,为方便女儿服用,制成绿豆大小的药丸。每次来例假前,黎瑞会服用一瓶盖的中药丸,慢慢把身体调养正常。
今年9月,黎瑞在毕业后前往香港念研究生。经过本科时期的教训,她保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每日自己做早饭,每周去海边跑步,或是自己跟着Keep锻炼。
不仅是父亲,黎瑞的爷爷也是中医内科医生,她的家庭沉浸在讲究健康的氛围中。爸爸一直向黎瑞强调食疗理念,他给家里的每餐制定营养配比,几乎天天都煲汤,偶尔在里面放几味滋补的药材。不仅如此,黎瑞的爸爸每天坚持跑步3公里,心态也很乐观。“所以他没有发福,头发也没有白。”她的爸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我爸会跟我说,你要保持一个很健康的生活方式。”黎瑞说,她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与其用养生这样戏谑的说法,不如说是在培养一个严于律己、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本就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和现在的健身、素食潮流是一致的。
除了中医这样的专业人士,中国的中药文化深深根植于民间传统。在翟倩小时候,父母习惯给爷爷奶奶配制中药或者膏方,用来调理身体。“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吃中药,但我潜移默化地觉得吃膏方后,身体确实得到了改善。”今年刚刚本科毕业的翟倩并不排斥中医养生,她也会学着样子,根据每个季节的需求,上淘宝买一些材料自己做着吃,“咳嗽吃川贝,祛湿泡红豆薏米粉。”
麦琪成长的广东地区,本就饮食清淡,食疗与中医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每隔两三天,父母会去菜市场买些可食用的草药,泡成凉茶给她喝。凉茶的味道很苦,麦琪每次喝都不情不愿,离家读书后就不再喝得那么频繁。而麦琪真正“入坑”,还是刚工作时,在音频平台收听了《国学堂》节目。
信息时代里,中医养生文化不再局限于老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和其他小众兴趣一样,也通过互联网各类新渠道的传播,聚集起一批“圈地自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自顾自沉浸于某个兴趣或生活方式)的年轻爱好者们。
《国学堂》以对谈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解读《*帝内经》,从此这本中医经典成为麦琪最熟悉的读物之一,其中的不少理念内化到她的日常中,比如按照季节食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吃发芽的东西,夏天可以吃姜这样温调散发的。”
麦琪